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国内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分析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国内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分析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- 到底是买居民养老保险还是做理财?
- 辨析:有钱存银行是居民的最佳理财方式吗?
- 据报告: 居民最偏爱的理财还是存款,选股票的最少。开放这么多年了,怎么还没转过来?
到底是买居民养老保险还是做理财?
买居民养老保险比做理财还是要保险的。做理财虽然收益高一点,但是风险也大。居民养老保险,这是国家的一项养老政策,没有什么风险。
你可以把大部分的钱用来买居民养老保险,然后少部分的钱用来投资理财,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风险降到低一点。
辨析:有钱存银行是居民的最佳理财方式吗?
理财方式分为银行存款、理财产品、国债、基金、保险、股票、信托产品等,在不少人心目中,有钱存银行是最佳理财方式,这话有一定道理,但也不完全正确:
1.说有一定道理,是因为这句话体现银行在大家心中还是比较靠谱的、主流的投资理财渠道。
2.说不完全正确,原因基于以下两方面:
(1)银行除了可以存款,还发行理财产品、代理发行国债、代理公募基金、理财型保险等产品,因此大家到银行存款的同时,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做一些综合的产品配置,以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。
(2)银行不是唯一的投资渠道,专业的事情应交给专业机构打理,如果想配置一些保障型保险,可以咨询保险公司;如果有证券投资经验、有时间、有闲钱的朋友可联系证券公司少量投资些股票;如果一些高净值客户想购买信托产品,可联系信托投资公司。
综上所述,有钱存银行也要做些产品配置,以保证资产保值增值,但银行也并非唯一的投资渠道,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机构为您打理,以上个人观点,供大家参考交流。
据报告: 居民最偏爱的理财还是存款,选股票的最少。开放这么多年了,怎么还没转过来?
因为这个报告是央行对储户的调查,而不是投资证券机构的调查吧。
根据央行的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,居民在投资意愿上,最偏爱的是银行、证券、保险公司理财产品,占比达到了49.9%,接近一半。而偏爱股票投资的仅占16.9%,不足两成。
大家都看过一个段子,说春节期间,一个记者在动车上***访,问车上的人:你们春节回家买到票了吗?所有的人都回答:“买到了”。所以,结果就是春节回家的人百分百买到了火车票。
查了一下题主所说的这个报告,是央行在城镇储户进行的问卷调查,首席体验观认为,这是因为调查问题选择抽样人群的结果,而且,大家每天早上去银行看一下开门前排大队的群体就知道了,这部分储户的年龄结构以及理财偏好上,肯定是以存款为主,选股票作为理财手段,对于他们来说风险绝对大于储蓄。
所以,千万别盼望这些人都去偏爱股票投资,毕竟,股票投资是应该一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所适合选择的投资手段,而不应该鼓吹全民炒股。
据报告: 居民最偏爱的理财还是存款,选股票的最少。开放这么多年了,怎么还没转过来?
这个问题咱就表面回答的话,那显然是国民对股票和理财的认知偏差,但深一点的回答,可能涉及到民族的和文化,这就是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的事情。
1、文化上的差异导致对理财的认识误区
五千年文化,在每一个辉煌历史时刻,都能发现银行家的身影,比如电视剧里的钱庄。而且你会发现每一个在历史上留名的富商都很钱庄有关,什么晋商、徽商等等。这导致所有人认为银行是最靠谱,最合理的、钱财应该去的地方。至于理财这玩意,严格说是在2000之后才有的事,历史加现实,国民凭啥相信理财,相信股票。
2、股票致富的正面宣传少
在国内30年的股票市场中,不管什么媒体和舆论导向,都潜意识的认为干股票等同于不务正业。80年代致富的杨百万,大家嗤之以鼻,三个字暴发户,人民日报也是这样定性。90年代那些钻法律空子,占市场制度不完善之空子而发财的人,大家认为那是投机者,和主流价值观不符,通常现在的人谈到当年的吕梁系、德隆系都有一种活该的意味。至于万科的刘元生一句话运气好。股改牛市和杠杆牛市大家觉得这很正常大势如此。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,你会发现国内媒体特别喜欢揭短,那个炒股亏损跳楼的新闻一定比某位基金管理人赚了100%更能吸引眼球,这我就一直纳闷?
3、最后举个例子吧,我2004年12月正式和股票结缘,这些年算是靠股票进入了小康之列,车子、房子、老婆孩子加点小钱,在成都还能过活。但是只要我回到达州老家,我告诉你,所有人都是一个表情,那是某家XX,说做什么股票,哎搞不懂。知道不,全是鄙视。我虽不是全村最富有的,好说咱也是5系,这就是认知问题。
(这里的5系和我回答其它的问题说到家用广本有差别,解释一下5系是我公司的车)
总之:股票这玩意接受度不高,不是财商问题,而是文化问题。
我是溯源归一,极简投资践行者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内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国内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分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